我国是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的大国,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散户养殖、专业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三种基本模式,而又以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为主,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户数量众多,生猪养殖仍然是以散户养殖为主,俗话说“种粮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散户养殖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的副产物,现金支出成本少,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户的闲暇时间。农户散养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同时无法发挥规模效应,收益也相对偏低。近年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中国生猪散养模式被认为是猪价走不出暴涨暴跌怪圈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生猪的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二者在成本和收益上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为认识和指导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对生猪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选择了:每50kg主产品平均售价、总成本和净利润,每头生猪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每头生猪的成本利润率,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和平均饲养天数等指标进行比较。所选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6、2008、2013),数据区区间为1991~2012年。
2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的收益成本比较研究
2.1每50kg主产品平均售价、总成本和净利润的比较
主产品平均售价体现了生猪养殖的收入,总成本体现了生猪养殖的生产成本,而净利润体现了生猪养殖最终绝对报酬的大小。图1反映了22年间每50kg主产品生产成本平均售价、总成本和净利润的变化趋势。
从图1来看:①不管是散养还是规模养殖,每50kg主产品平均售价、总成本和净利润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整个物价上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07年之后,不管是散养还是规模养殖,每50kg主产品平均售价、总成本和净利润波动幅度要大于2007年之前。这意味着生猪养殖的风险在不断加大。②从每50kg主产品平均售价来看,在绝大多数的年份里,规模养殖的平均售价高于散养的平均售价;从每50kg主产品总成本来看,在2005年之前,总体上讲,散养的总成本低于规模养殖的总成本,但从2005年开始,散养的总成本不断高于规模养殖的总成本;③从每50kg主产品净利润来看,2000年之前,总体上讲,散养的净利润高于规模养殖的净利润,但从2000年开始,除了2003年之外(当年散养的净利润是40.6元,规模养殖的净利润是39.46元),散养的净利润均低于规模养殖的净利润,特别是2012年,散养的利润率是-13.96%,而规模养殖的利润率却高达57.95%。
2.2每头生猪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的比较
生猪的成本主要分为物质与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二者投入的比例的变化可以体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而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图2反映了22年间每头生猪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变化趋势。
从图2我们可以发现:①从每头生猪生产成本来看,除1997年以外,规模养殖的每头生猪生产成本均低于散养的每头生猪生产成本,从1998年的每头生产成本差为55.45元,不断扩大到2012年的每头生产成本差为192.95元。②从每头生猪物质与服务成本来看,所有年份规模养殖的每头生猪物质与服务成本均高于散养的每头生猪物质成本。③从每头生猪人工成本来看,所有年份规模养殖的每头生猪人工成本均低于散养的每头生猪人工成本。关于②和③点,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规模养殖的物质资本的投入必定要大于散养,其不变资本投入要远高于可变成本,而且从规模养殖和散养的物质与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变化趋势来看,规模养殖的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2.3每头生猪成本利润率的比较
生猪养殖的成本利润率反映的是生猪养殖所获取的利润与所投入的成本费用之间的比值,体现了生猪养殖所带来的经营成果和经营效益,该指标的高低,反映了养殖户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的大小以及盈利能力的强弱。图3反映了22年间每头生猪成本利润率的变化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总体上讲,规模养殖的成本利润率要低于散养的成本利润率,但从2000年开始,除2003年外(当年散养的成本利润率为13.89%,规模养殖的成本利润率为13.24%),其他年份规模养殖的成本利润率均大大高于散养的成本利润率,特别是2012年,散养的成本利润率是-1.82%,而规模养殖的成本利润率当年却为8.41%。对此可能的解释是:
2000年前后正是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初创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投入比较大,但见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真正显效是从2000年开始。正因为规模养殖加大了对技术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产生了规模效应,虽然规模养殖的物质与服务成本高于散养,但人工成本,特别是每头生猪生产成本却比散养要低得多。从而也使得其利润率也比散养的要高。
2.4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和平均饲养天数
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指饲养周期内每头生猪耗用的标准劳动日(一个中等劳动力正常劳动8h的工作量)。平均饲养天数指主产品的平均饲养周期。图4反映了22年间每头生猪用工数量和平均饲养天数的变化趋势。
从图4可以发现:①不管是散养还是规模养殖,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但规模养殖的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始终低于散养的每核算单位用工数量。②不管是散养还是规模养殖,平均饲养天数也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规模养殖的平均饲养天数始终低于散养的平均饲养天数,不过,散养的平均饲养天数下降的速率要大于规模养殖的平均饲养天数下降的速率,这也许是因为散养户也开始不断加大了工业饲料的使用强度。
3结论与启示
3.1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3.1.1近年来,随着生猪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生猪养殖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3.1.2不管是从每50kg主产品的总成本来看,还是从每头生猪生产成本来看,散户养殖高于规模养殖,差距在不断扩大。
3.1.3不管是从每50kg主产品的净利润来看,还是从每头生猪的成本利润率来看,散户养殖均低于规模养殖。
3.1.4规模养殖的物质与服务成本高于散户养殖,但人工成本远低于散户养殖;规模养殖的单位用工量和平均饲养周期远低于散户养殖。
3.2启示
生猪养殖规模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生猪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规模化养殖。目前,我国生猪养殖正处在由散养向规模养殖的过渡阶段,散养仍占主导。
3.2.1发展规模化养殖,破解“猪周期”怪圈
近年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频繁,始终跳不出“赔1年,平1年,赚1年”的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猪周期”怪圈,生猪养殖的风险在不断加大。一般而言,“猪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散户养殖和规模养殖的比例,而目前市场上,来自散户养殖的生猪仍然占据较大份额,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因此,破解“猪周期”怪圈,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同时还应该在环境评估、生猪检测等方面规模化养殖设定准入“门槛”,否则,一旦生猪养殖行情好,一些与养殖无关的企业纷纷进军养猪领域,造成猪肉价格的非正常波动。
3.2.2发展规模化养殖,保障市场供给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使得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使得生猪养殖的人数下降,同时也使得生猪养殖的人工机会成本增加。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不仅具有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养殖效益相对较好,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合理利润的优势,更可以节约人工投入,相对缩短饲养周期,扩大养殖量,增加市场供给。因此,在现阶段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生猪的规模化养殖。
3.2.3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趋势虽然已经形成,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引导
《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2000年、2012年)显示,1999年,我国年出栏数在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的年出栏量占场(户)数的比重只有2.44%,年出栏数在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的年出栏量占场(户)数的比重也只有21.49%,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散户的不断退出,散养比例逐年降低,规模化比例逐年上升。到2011年,我国年出栏数在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的年出栏量占场(户)数的比重上升到8.66%,而年出栏数在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的年出栏量占场(户)数的比重上升到27.17%。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趋势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与遇到一些发展瓶颈,比如资金投入,环境压力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疫病风险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生猪的规模化将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有序健康发展。
(长江大学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研究所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何蒲明,黎东升,魏君英) 畜牧人才网